毛豆腐
2017-1-15 00:11:59
一開波奧軍集中兵力,準備進攻西里西亞,同時普軍從反方向,分做比騰費爾元帥(Karl von Bittenfeld)率領嘅易北軍團、卡爾親王(Prince Friedrich Carl Nicolaus)率領既第一軍團,同埋王太子率領既第二軍團三路,向波希米亞同薩克森進發。三軍既實際指揮唔係各軍統帥,而係隨軍行動既總參謀部,依個由幕後大腦操作軍隊既編制,絕對係史無前例既。毛奇既策略係三軍保持一條線緩慢前進,行進速度就返需要越過高山既第二軍團,萬一敵軍集中進攻某一路,另外兩路都可以迅速救援。相反,奧地利軍團之間既通訊網絡同臨時部署都唔似普軍咁先進,莫講話佢地有冇依個意識,即使想跟都跟唔到。
就喺同一日,四萬普軍喺毛奇嘅指揮下,進攻西線最大嘅敵人--漢諾威。之前講過,漢諾威喺英國國王嘅領地,但係同丹麥差唔多,隨著一個女性登上英國王位,漢諾威依照自己嘅繼承法,由第二個國王繼承,所以英國冇義務參與戰爭。而依個女性,就係維多利亞女王。返番嚟戰場,普軍對漢諾威軍隊形成包圍網,咁啱漢諾威當時做緊夏季軍演,所以軍隊迅速向南進發,目標同巴伐利亞軍隊會合,但中途被南面普軍截擊,展開蘭根薩爾察會戰(Battle of Langensalza),人數只及對面一半既普軍遭受慘痛損失,但係依場敗仗成功拖慢敵軍步伐。同時普魯士嘅包圍網逐步收窄,漢諾威國王知道自己無處可逃,只好舉國投降。漢諾威軍隊全線繳械,令戰後普魯士可以不費吹灰之力,吞併漢諾威。
普魯士西線既威脅隨住漢諾威既投降而消除,普軍得以集中對付奧地利。奧軍第一軍團會合薩克森軍隊後,本來想進攻東翼既第二軍團,點知將領臨時變卦,轉為進攻西線,準備合兵既第一同易北軍團。奧軍好快就面對西方以嚟既易北軍團,同埋嚟自東面既第一軍團既夾擊。雙方最終相遇,展開伊欽戰役(Battle of Gitschin)。雖然普軍人數上處於劣勢,但係憑住德萊西步槍既強大火力,成功令敵軍撤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