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HKG 【一齊讀吓宋詞】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戚戚——李清照
戈登探長 2018-4-17 20:53:47 唐、宋初都係例外
宋中後期,禮法開始收窄
一定程度上同宋明理學都有關係
特別係對貞操嘅觀念,道德壓力好大
好快講到李清照再嫁件事
就知道就連李清照都受世人輕視……
:^(

Ads

戈登探長 2018-4-18 10:08:39
:^(
其實而家好少人玩啦
時代唔同,中文系都未必識
不過其實唔叫好難掌握基本嘅規則
得閒確是幾好玩,訓練好多嘢
音韻、用字、詞性、文化...
壽桃牌喇沙麵 2018-4-18 21:23:54 探長不如出題畀大家玩下?
:^(
戈登探長 2018-4-19 20:00:37
:^(
:^(

等放長假開返個Post黎玩
我都好耐無創作古典文學啦!
戈登探長 2018-4-20 18:44:04

突破詩詞界限!李清照詞創作之轉折
並讀李清照鷓鴣天(寒日蕭蕭上瑣窗)、菩薩蠻(風柔日薄春猶早)


然而细讀李清照這首《鷓鴣天》,卻仍然「別有一般滋味在心頭」地感受到新鲜之處。這就啟示我們:這首出自女詞人晚期之手的詞中,蘊藏着豐富的思想内蕴和獨特的藝術美感——而這兩者,又都通過詞中抒情形象的多側面来表現出的。拿現今小说理論来講,就是塑造了一個由多重性格所组合而成的複合的抒情形象(也即作者的自我形象)。但是,李清照卻又非一個普通的思婦或怨女可比——她更是一個才女、甚至是一個巾幗鬚眉!因此我们便在女性作者的形象之外,又看到了某種程度的士大夫相(或者也可说是:嗅到了某種程度的士大夫气息)。我们知道,李清照其人,雖然身為婦人,然而卻又具有着一般女性、甚至是普通男子都不能企及的志向和才華,這就使她的詞作在柔情之中還流露了騷人墨客式的雅趣。
——楊海明

:^(



正文第十九篇

我地曾經讀過李清照嘅〈詞論〉
:^(

佢提出詞「別是一家」,主張音樂、內容嘅獨特
所以我地會見到李清照將詩、詞內容二分
即喺話,佢會以詩寫出家國感受
而詞即為非政教內容嘅作品
:^(


〈詞論〉係李清照早期對詞嘅睇法
一個咁長命咁創作力嘅文學家,又點會一成不變?
文學家取材於人生,文學世界同現場世界本喺「對話」關係
當李清照眼見北方故土淪陷,當然會影響到佢嘅詞作
:^(

去咗呢個地步,詩、詞之分似乎已經喺佢手跨越昔日嘅界限

:^(


鷓鴣天

寒日蕭蕭上瑣窗,梧桐應恨夜來霜。酒闌更喜團茶苦,夢斷偏宜瑞腦香。

秋已盡,日猶長,仲宣懷遠更淒涼。不如隨分樽前醉,莫負東籬菊蕊黃。


李清照南渡之後,有呢種隱含家國悲痛嘅詞作出現
與其話詞人好刻意咁寫出呢種作品
不如話呢種家國之悲,已經係深深咁刻喺詞人血肉之中
無時無刻,都潛伏係佢原本以詞作抒發嘅感情
:^(


上半片之「寒」,拈出全詞境況
:^(

日光本喺暖和,詞人反而覺得好凍
甚至係李清照眼中,呢種寒冷之光係動態嘅
漸漸爬「上」,蔓延至「瑣窗」

咁凍嘅天氣,連外面嘅「梧桐」樹都應該頂唔順啦?
以文學之心,感受外界之物
文學家本來不求理性,卻能以一心改變萬物
「應恨夜來霜」,正喺詞人嘅恨!
:^(


「酒闌更喜團茶苦,夢斷偏宜瑞腦香」
酒宴之後,詞人更喜飲苦荼
「團茶」即係宋代嘅貴重茶餅,要磨粉再沖
訓前再點「瑞腦」香,好似好享受咁
但呢種種行為,都反映咗詞人嘅孤苦
宴會熱鬧之後,得返自己一個獨守空房
好似好嘆,其實正如茶一樣充滿苦澀
:^(


:^(


秋已盡,日猶長,仲宣懷遠更淒涼。不如隨分樽前醉,莫負東籬菊蕊黃。

下半片講秋盡,即係冬即將來臨
「仲宜」係建安七子之一,文學家王粲
王粲嘅作品,成日講思鄉之情
「懷遠」,即係懷念遠方嘅故鄉
詞人借此自喻,「更淒涼」
北方故土,應該呢世都返唔到去啦……
:^(


結句故作超脫,喺到話:
既然世事無得改變,不如求其買醉啦
:^(

唔好辜負東籬嘅黃菊,開得咁靚
睇落好似好正常,但「東籬」有典故有秘密

陶淵明詩曰: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連接全詞「東籬」即有借醉隱世之意
而且又令人諗起佢以前寫嘅:
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


菩薩蠻

風柔日薄春猶早,夾衫乍著心情好。睡起覺微寒,梅花鬢上殘。

故鄉何處是?忘了除非醉。沈水臥時燒,香消酒未消。


呢首小詞好簡單,唔需要特別解釋
上半片講一早起身嘅「心情好」
:^(

不過開始慢慢出現「寒」、「殘」嘅字眼
似乎呢種咁開心嘅心情,只係好短暫
甚至只係啱啱訓醒嘅錯覺咋!

下半片就好直白咁表達思鄉之苦
邊到先係我嘅故鄉?
:^(

除咗飲醉,莫本忘記唔到自己家國之根
訓覺點吓「沈水」香
連支香都燒盡咗,但詞人仲係醉緊

表層黎講,係詞人酒醉
但我地都知飲酒,好少可單純咁飲
:^(

更深入追問,點解李清照飲到好似酒精中毒咁?
喺因為除咗長醉,除咗不斷麻木自己
佢根本忘記唔到家國故鄉,無時無刻都想返去

詩、詞之間嘅界限係死
但做為有才華有人生經驗嘅文學家
又豈能單以死法局限活人呢?
:^(

李清照突破咗自己昔日〈詞論〉之說
正係表示咗佢係一位不斷改變嘅大詞人
戈登探長 2018-4-20 21:30:51 寫咗篇文討論今季「哲學有偈傾」第一集
係到分享吓
:^(
:^(
:^(


什麼叫做知識分子,角色抑或態度?看「哲學有偈傾」2018:知識分子有種責任?後感

https://medium.com/%E5%BE%B7%E5%B0%BC%E6%80%9D%E5%8C%96/%E4%BB%80%E9%BA%BC%E5%8F%AB%E5%81%9A%E7%9F%A5%E8%AD%98%E5%88%86%E5%AD%90-%E8%A7%92%E8%89%B2%E6%8A%91%E6%88%96%E6%85%8B%E5%BA%A6-%E7%9C%8B-%E5%93%B2%E5%AD%B8%E6%9C%89%E5%81%88%E5%82%BE-2018-%E7%9F%A5%E8%AD%98%E5%88%86%E5%AD%90%E6%9C%89%E7%A8%AE%E8%B2%AC%E4%BB%BB-%E5%BE%8C%E6%84%9F-a6b8f5699ae0
戈登探長 2018-4-21 15:11:21
:^(
:^(
:^(

慢慢睇
支離事業 2018-4-21 15:21:08 講起
我自己都覺得余英時(重有佢徒弟王汎森)似乎都太重視「專業知識份子(知識人)」依個概念
口講話唔要帝王師 實際上都係想「象牙旗式既知識份子」(學者)指導社會
以前覺得係好吸引 而家真係麻麻了
:^(

(李歐梵就覺得知識份子邊緣化咪邊緣化囉,唔好成日睇得自己咁重要-----講得好,雖然佢實際上都係有類似諗法)
支離事業 2018-4-21 15:39:48 口講話唔要帝王師 實際上都係想「象牙式既知識份子」(學者)指導社會

Ads

戈登探長 2018-4-21 21:46:37 中西方傳統都係話知識分子要領導群眾
中國由孔子開始嘅「士志於道」
西方有柏拉圖講嘅「理想國」
我諗呢種影響至今不絕,不過時代確係唔同
:^(

解構、後現代等思潮,權威飽受質疑
加埋資本主義,商家更佔重要
更加唔好講科學壓倒人文嘅大主流

咁當作為文科仔,余英時講法係好浪漫
亦都上接當年新儒家南下喺香港嘅志向
但反思嘅係,唔係話知識分子無用
而係各種知識分子,都有其用處,唔需要吹得太大
知識分子嘅定義早應該隨時轉變
:^(


與其話知識分子邊緣化
不如話某一類知識分子無咁受重視
學者影響學圈都充滿阻力
更何況要影響到社會,可能當下做嘅事
要隔十年以上先有效果
了解返自己位置做嘅事先係最緊要
:^(
支離事業 2018-4-22 00:29:58 講得好 依度想略略發揮兩點:

1.西方知識分子固然自古希臘起,但基督教的傳統其實都好重要
其中一點係:對社區、社會事業既關心。依點中國的確係不如的
係西方,教會的力量真係可以伸延到每一個鄉鎮,關心人的靈魂同生活
(西羅馬崩潰時,西部教會有份領導、恢復農業)
(當時,有時教士的水準參差不齊,好似流行小說諷刺咁,但大體黎說都係功大於過)
就算係貴族,睇奧斯丁小說,係英國似乎亦有過時過節探訪貧苦大眾的傳統

但古代中國真係缺乏類似的傳統
之前睇劉子健先生的〈劉宰和賑饑〉,古代中國的地方政府無資源又無辦法關心地方事務
往往只得極少數突出的鄉坤承擔社會事業 而且因各種原因 並無形成持之有恆的組織
就算係明代講學 聲勢係大 但似佈道會多過社區實務
(好似文化咁,胡適都講過西方有幾間近千年既大學,相比之下中國一間都無.知識學術想承傳根本唔容易)
(依種亦係點解古代宗族社會咁強既原因:核心文化同社區的聯繫畢竟係唔夠,形成唔到有效、延續的組織,惟有靠血緣幫忙了)
(我有個小印象:似乎就算到五四前後,知識份子對社會事業仍係唔夠關心,淨係去搞運動、搞演講。反而係左派捉緊D。但依點只流於印象,未來如有機會或可試去研究)
今日社會較以往富裕,社會事業未必係救苦救難,定位可以大大不同,但仍要有人Keep住做
例如普及文藝學術
:^(
:^(
:^(
實在係大德呀

2.
解構、後現代等思潮,權威飽受質疑
加埋資本主義,商家更佔重要
更加唔好講科學壓倒人文嘅大主流
----
我對「人文」其實無咁悲觀 或者話 上面幾個「大趨勢」 實際上未必咁「可怕」
當今世界的平均文化、生活水平係前所未有地高 (且看全球識字率的增長或絕對赤貧人數的減少)
資訊又發達
當個人亦接受到同等、接近的知識時 佢會唔會仍然遵從權威 哪怕係人文方面的「權威」呢?
(例如,我係愈讀書,先愈明白余先生等傳統說法的局限)
而好多頂尖科學家本身都係一定的人文功底
西方例子愛因斯坦,東方如楊振寧 (有幾多文科人真係讀通康德或孟子?)
(當然,現代學科分工更細,文理分歧可能會更大)
此外,商業發展未必真係妨礙人文的
試問沒有資本,又何來《卧虎藏龍》、《刺客聶隱娘》?
戈登探長 2018-4-22 19:22:07 巴打講得好,點出咗中西不同之處
:^(

最明顯真係西方宗教力量
中國古代至今,其實都唔可以話有宗教傳統
有人話儒家係宗教啦,但不符西方定義
近代都有中國儒門學者希望提倡儒教
但連余英時都話,無咩可能
世代唔同,宗教嘅力量已經不復昔日

中國社區工作,似交返比地方官
所以地方官係父母官,照顧當下居民
好似東坡就係好好嘅例子,好受歡迎
又整埋醫院,好多基建咁
五四前後知識分子要救國,要思想革命
社會大部份嘅人正係佢地要打低嘅舊勢力
五四比較偏重知識分子嘅年青人
:^(

救救小孩,相信未來係後生仔,而非全部人

我其實對「人文」都唔悲觀
只係點出成個大主流,出現「人文焦慮」
人文學科積極咁將自己「科學」客觀研究
到今日人文學院資源往往分配得最少
但正因為咁,由呢個大主流產生嘅問題
好似物質滿足之外嘅精神需求
反而突出咗「人文」嘅意義
:^(
支離事業 2018-4-22 21:37:05 簡單講下,係由教育史抄返黎的觀點:

唐宋以後 中國古代教育的趨勢係
官方學校長期不振(某部份原因係要供養學生 成本太高 其次係受科舉影響 制度無法為畢業生安排合適出路)
要依賴私人教育
如親族之間的家學、宗族的族學、地方教育家(宿儒)自發講學
且傳授的知識以科舉為主
(成日話中國的技藝、知識成日搞到好似不傳之秘,某程度就係缺乏穩定的組織,知識只能不穩定的方式傳播)

值得一提的係「書院」制度
起於唐代 到南宋由朱子發揚光大 (無錯 朱子係中國教育史上亦係貢獻極大的人物)
係一種半官方(有朝廷支持,但由士人主導)、學術先於科舉的教育機關
但經濟、藏書、師資來源唔穩定,難以長久維持
到明清後更有科舉化的趨勢
(題外話:中國的文獻主要係靠中央同私人保存、傳播,相比西方大學仍唔算穩定)

相比之下,西方中世紀大學固然有法律醫學的賺錢科,但主要仍屬非功利的貴族教育
而且能由11世紀維持至今 依種知識的連續性實係科學得以發展的關鍵
https://en.wikipedia.org/wiki/List_of_medieval_universities
(反觀中國,例如宋元於數學成就可觀,但一入明朝竟然可以幾近失傳,到清朝人先掘返出黎,而當時西學已遙遠領先了
但唔止數學,明朝人學術出左名差,連經史之學都頗為不振。至於點解有咁既轉折,則有待知識史進一步的研究)
癮者 2018-4-23 12:24:13 I am back
:^(
戈登探長 2018-4-23 15:48:14 Welcome back
:^(

慢慢追
支離疏 2018-4-23 16:13:09
張繼聰相繼失聰 2018-4-24 22:32:28 好似李商隱都有鷓鴣天?
:^(
戈登探長 2018-4-25 20:19:45 應該無,李無寫詞
不過李商隱有首無題詩
比另一個詞人用咗係佢首詞作
:^(


鷓鴣天·畫轂雕鞍狹路逢

宋代:宋祁

畫轂雕鞍狹路逢,一聲腸斷繡簾中。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

金作屋,玉為籠,車如流水馬如龍。劉郎已恨蓬山遠,更隔蓬山幾萬重。
張繼聰相繼失聰 2018-4-26 00:06:35 最近好忙
睇得好慢
南投縣 2018-4-26 00:08:36 留名支持你哋討論
由第一頁開始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