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學】你不認識的陶淵明,永垂不朽的文學世界
戈登探長 2017-5-21 16:51:20
上過一個科過下詩歌
覺得佢有少少中二病
:^(

又想社會變成桃花園
但係又睇唔起當時社會官場黑暗迂腐
寧願避世無為
講到隱居係為咗呢個社會留下一線光明幾咁偉大
心諗你係想社會可以變成桃花園
就學儒家咁入世立三不朽啦
得個想字有乜用
人哋多番邀你出仕又話咁做違背自己意願
「此行誰使然 似為飢所驅」
當初入仕係因為窮 唔係為咗改變社會
之後又話唔想同流合污
咁睇又唔覺得佢有幾清高
我覺得做人係應該主動配合社會
而唔係要社會主動配合返自己轉頭

有錯請屌 文學根基差 指教下小弟
:^(

陶淵明應該係前期儒家,
後期走向道家?
:^(

可以咁講
但其實好難完全擺脫用世之思
好多時佢嘅詩作都表達呢種矛盾掙扎
不過好在田園係佢嘅歸屬
:^(

Ads

戈登探長 2017-5-21 18:01:58

古人也要擬古? 從陶淵明擬古九首其一讀起

:^(



好多人都講文學係一種創造嘅藝術
:^(

但文學嘅創造,其實都唔係原創,只係取法世間現象嘅再創造
古人一早深明呢個道理,所以古人成日都係崇古嘅
因為沒有過去,就沒有未來
:^(

魏晉時期嘅陶淵明,係佢創作之前
已經對前人之作有許多研讀同學習,先會寫得出咁好嘅詩文

亦都係咁,陶淵明先會寫出擬古九首
擬,模擬、學習,係一個藝術家向前人致敬嘅方法
:^(

退一步去諗,其實藝術係離唔開模仿、致敬嘅,例如現代電影就好常見
雖然陶淵明並無表明所致敬嘅係咩作品
但從整體而論,可以推測佢係向古詩十九首致敬
:^(

擬古有兩個明顯嘅特色:
1.風格、語言相似(如質樸)
2.體式相似(如五言體)

擬古九首其一:

榮榮窗下蘭,密密堂前柳。
初與君別時,不謂行當久。


呢到係中國詩歌傳統嘅敘述手法
先景後情,借物起興
:^(

前面寫景,稱作興句
後面起情,稱作應句
呢種手法係從詩經、古詩十九首開始嘅
影響左後世無數詩人,幾乎係一定會用到嘅
:^(

興呢種手法多數係開頭,但唐代亦會穿插其中

蘭花,係古代比喻人格高尚之植物
柳,係詩歌傳統中係離別,古人折柳送別,係一種離情
最初離別之時,無諗過我地會分別咁耐
一興一應,使情感更具張力,先有具體嘅感覺
:^(


出門萬里客,中道逢嘉友。
未言心未醉,不在接杯酒。


呢到繼續講故事
估唔到你去左萬里之外,識左第二個朋友
陶呢到好基咁FF
:^(

你地唔需要講野都知道哂對方心意
唔飲酒但都已經好似醉左咁開心

蘭枯柳亦衰,遂令此言負。

變節易心,相約之言早負
呢到精彩嘅地方係連結返蘭同柳
:^(

大家不妨細細品味
前面嘅FF,稱做假擬,即係幻想嘅人事
呢種假擬要寫得好,通常係要表達到某種世間嘅普遍存在
呢到表達左嘅唔係基情
而係相約至失約,人世間變節易心嘅悲傷
:^(


多謝諸少年,相知不忠厚。
意氣傾人命,離隔復何有?


人之相知,貴相知心
變節易心係件不忠厚嘅事,古人視友係非常重要嘅
同聲相應,同氣相投,為朋友係可以捨命
:^(

離隔即分別之意,復即怎樣
如果真係朋友,分隔又點會影響到關係?

呢到除左可以睇得出陶淵明嘅友情觀
:^(

亦都可以睇得出文學價值
往往在於能夠係個別嘅人事中昇華出人世普遍嘅存在
正正因為有呢種人情翻覆是波瀾嘅常見現象
先至會有讀之與我心有側側焉之感概

呢到再讀一次:

榮榮窗下蘭,密密堂前柳。
初與君別時,不謂行當久。
出門萬里客,中道逢嘉友。
未言心未醉,不在接杯酒。
蘭枯柳亦衰,遂令此言負。
多謝諸少年,相知不忠厚。
意氣傾人命,離隔復何有?
戈登探長 2017-5-21 18:06:10 高質討論:

#205張繼聰相繼失聰

講起植物既象徵意義,都頗有趣

除左 梅蘭竹菊(其實已唔太記得,可能已搞亂左)

你講既柳,我曾睇過小思有句 [等閒了春的殷勤,柳的依依....] [我對拂我首的柳說: 「你別挽留,我有出鞘寶劍...」[...只想念曾拂我首的柳條],真的體驗所講既離情。唔知係咪同柳既形態有關呢?因為當人行過,長長柳絲掃到人頭上,看上去好似拉扯住人挽留人咁,於是文人就將佢當成挽留既表現 定係我ff太多

仲有咩其他植物具有特別的象徵意義

#209戈登探長

小思絕對係受古典文學影響嘅例子
特別係寫散文嘅人大多都受中國古典傳統文化影響
非常多謝張巴打用心回應,句子好正

巴打講柳之形態,絕對係其中之一嘅聯想
植物係文學中嘅象徵意義,通常同佢嘅形態、習性好有關係
柳嘅離情起於詩經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大多中國傳統嘅植物象徵傳統來自詩經、楚辭,尤以楚辭所創嘅美人香草傳統為重

例如
蘭:君子
荷:潔身自愛
白茅:小人難治
蒺藜:不祥

都係楚辭中出黎嘅,為香草和惡草兩類,以此隱喻了忠貞奸佞之意,左右了後世文人對植物的寄意,也開闢以植物擬喻的手法。

#222月影成三人

榮榮窗下蘭,密密堂前柳。
初與君別時,不謂行當久。
我特別鐘意頭兩句,有種特別少少既味道

巴打前面提到既植物,係唔係好常見到用係詩?
有無啲用得好靚,不論係唔係陶先生所寫。

的而且確有個實物/實景係會令成個感覺提升不少,
但會唔會存在過分解讀植物?

好似榮榮窗下蘭 有高尚感情意味既植物生機勃勃咁係窗前生長,感覺上有種升華兩者之間既友誼而且提高佢朋友既評價。陶先生似係 係擬古九首其一既第一句就帶一種讚賞朋友。
特別係初與君別時,佢帶出個畫面更加係令我不由自主咁聯想,情景富有兩人之間既愛,植物更加係點出佢地之間背後既感覺。

所以我會有種過分解讀既感覺。
但我相信去觀想不同時代既人或事都會有機會過分解讀,而且係無可避免。
好啦!我想知既係,有無作品/作家係被世人過分解讀而推舉出黎。

#223戈登探長

呢兩句的確寫得精彩
巴打識貨,睇得好仔細
植物係好常係詩到運用嘅,上面提嘅幾種已係最常見

要回答巴打嘅問題
必須轉過頭去問,點解詩係中國古典文學地位最為崇高?(其實係全世界古典文學,詩必然係最高位。)
中國古詩,點解可以咁精緻,咁規範,咁簡短嘅情況,呈現出中國古典文學嘅最高峰?
我地必須了解:詩唔止係單純嘅藝術品,而係一種龐大、豐富嘅詩文化
有人話五四之後,係詩亡嘅時代,係呢一觀點黎睇係合理嘅
因為詩文化係代表左,詩人只要運用短短一兩句文字,可以召出歷代的古魂,可以喚起神話的怪誕,可以昇華植物的精神
歷史典故、神話故事、動物、植物、風俗等等,每一種都係詩文化入面累積,每一種都潛藏著厚實的泉源
因此,有識見暫依循此理解,有根據地去解讀,是正確的,並不是沒有理由,胡亂以一己之意的過度解讀

另外,巴打問有冇作家/作品被過度解讀而推舉出黎
我回答係,一定有

但呢個問題已經好大,可能要之後我地慢慢睇得更多,再慢慢解答巴打嘅提問
戈登探長 2017-5-22 04:07:31
對呢首講植物印象好深
:^(

呢篇當時討論得好精彩
我都諗到更多嘢
:^(
月影成三人 2017-5-22 20:14:47 見返自己嘅留言
:^(
金庸財盡 2017-5-22 20:17:57 留名學野
戈登探長 2017-5-22 20:39:10

離不開神話的文學
淺談陶淵明讀山海經十三首

:^(



有關文學起源之說,真係各有各吹
但無論邊一派,邊一種吹法,都會話文學起源係同神話有關嘅
:^(

因為神話嘅出現,係無意間形成左好多唔同文體嘅初步形態
所以神話絕對係文學、文學家嘅重要養分
好多出色嘅作家都會從神話中提煉出結晶
:^(


中國上古三大奇書之一嘅山海經,正正係中國神話呈現
陶淵明係非常喜歡神話嘅文學家,所以佢寫出讀山海經十三首
呢十三首呈現左佢對神話嘅思考、評論
:^(

呢到我會先介紹其一,之後再介紹兩首同神話有關嘅趣談
:^(


讀山海經十三首其一:

孟夏草木長,繞屋樹扶疏。
衆鳥欣有託,吾亦愛吾廬。


何謂平淡而有遠神?
平淡指語言樸實,遠神即文字外之韻味,乃象徵性之表達
閱讀古典文學,要體會呢種深層意義,係需要涉入情境,用想像去置身其中,用自己嘅經驗互相印證
:^(


扶疏:樹葉繁密
呢到對田園環境嘅描述,充分表達左中國傳統嘅生活美
:^(

不違自然,和諧,直與天地同流
陶淵明由外在環境嘅欣賞,對大自然美嘅認同,轉入對自己人生嘅歡樂
從鳥嘅有家可歸,聯想到自己亦有安身立命之地
呢種係純粹嘅欣賞,同時亦係對自己生活實踐嘅認同
:^(


既耕亦已種,時還讀我書。
窮巷隔深轍,頗回故人車。


簡樸嘅物質生活,往往令人更加自由
因為物欲愈低,所受嘅束縛就愈少
自給自足嘅農地,不須為五斗米而折腰
不再追求物質,轉而投入讀書,係精神嘅昇華
:^(

沒有什麼交際應酬,生活是單純,這是自覺抉擇的悠閒美

歡言酌春酒,摘我園中蔬。
微雨從東來,好風與之俱。


偶而和三五知己相聚,一切唔造作,唔勉強
風雨之來,也是自然,順性接受,係道家嘅美學
:^(


泛覽《周王傳》,流觀《山海圖》。
俯仰終宇宙,不樂復何如?


我地讀到最後,難免要問:
呢首詩同山海經好似無咩關係?
佢成首只係求其提左兩句,有咩特別意義呢?
其實呢到可以睇得出,陶淵明唔係隔空、抽離閱讀山海經所描述嘅大自然神話
而係以佢當時嘅閱讀主體,佢生活嘅當代情境
去體會返山海經所表達嘅一切事物
:^(


周王傳、山海經,都係神話故事黎
陶係當下嘅閱讀,睇到成個宇宙萬物
因為一切嘅閱讀,對陶淵明黎講,都係同自己生命能夠連結
不樂復何如:雙重否定句,又點會唔快樂呢?
每一句都係扣連返自己嘅生命經驗,每一句都令人快樂
:^(


呢一首詩,非常能夠呈現陶淵明一個重要嘅面貌:
自然、豁達、超脫
平淡而有遠神,睇落去無咩特別
但偏偏令人回味再三,令人好想好似佢咁生活
呢種田園生活美,係陶淵明藝術嘅極致表現
:^(


下次會繼續講其他兩首,講神話典故嘅趣事
大家又再黎讀一次:
孟夏草木長,繞屋樹扶疏。
衆鳥欣有託,吾亦愛吾廬。
既耕亦已種,時還讀我書。
窮巷隔深轍,頗回故人車。
歡言酌春酒,摘我園中蔬。
微雨從東來,好風與之俱。
泛覽《周王傳》,流觀《山海》圖。
俯仰終宇宙,不樂復何如?
月影成三人 2017-5-23 15:29:37

離不開神話的文學
淺談陶淵明讀山海經十三首

:^(



有關文學起源之說,真係各有各吹
但無論邊一派,邊一種吹法,都會話文學起源係同神話有關嘅
:^(

因為神話嘅出現,係無意間形成左好多唔同文體嘅初步形態
所以神話絕對係文學、文學家嘅重要養分
好多出色嘅作家都會從神話中提煉出結晶
:^(


中國上古三大奇書之一嘅山海經,正正係中國神話呈現
陶淵明係非常喜歡神話嘅文學家,所以佢寫出讀山海經十三首
呢十三首呈現左佢對神話嘅思考、評論
:^(

呢到我會先介紹其一,之後再介紹兩首同神話有關嘅趣談
:^(


讀山海經十三首其一:

孟夏草木長,繞屋樹扶疏。
衆鳥欣有託,吾亦愛吾廬。


何謂平淡而有遠神?
平淡指語言樸實,遠神即文字外之韻味,乃象徵性之表達
閱讀古典文學,要體會呢種深層意義,係需要涉入情境,用想像去置身其中,用自己嘅經驗互相印證
:^(


扶疏:樹葉繁密
呢到對田園環境嘅描述,充分表達左中國傳統嘅生活美
:^(

不違自然,和諧,直與天地同流
陶淵明由外在環境嘅欣賞,對大自然美嘅認同,轉入對自己人生嘅歡樂
從鳥嘅有家可歸,聯想到自己亦有安身立命之地
呢種係純粹嘅欣賞,同時亦係對自己生活實踐嘅認同
:^(


既耕亦已種,時還讀我書。
窮巷隔深轍,頗回故人車。


簡樸嘅物質生活,往往令人更加自由
因為物欲愈低,所受嘅束縛就愈少
自給自足嘅農地,不須為五斗米而折腰
不再追求物質,轉而投入讀書,係精神嘅昇華
:^(

沒有什麼交際應酬,生活是單純,這是自覺抉擇的悠閒美

歡言酌春酒,摘我園中蔬。
微雨從東來,好風與之俱。


偶而和三五知己相聚,一切唔造作,唔勉強
風雨之來,也是自然,順性接受,係道家嘅美學
:^(


泛覽《周王傳》,流觀《山海圖》。
俯仰終宇宙,不樂復何如?


我地讀到最後,難免要問:
呢首詩同山海經好似無咩關係?
佢成首只係求其提左兩句,有咩特別意義呢?
其實呢到可以睇得出,陶淵明唔係隔空、抽離閱讀山海經所描述嘅大自然神話
而係以佢當時嘅閱讀主體,佢生活嘅當代情境
去體會返山海經所表達嘅一切事物
:^(


周王傳、山海經,都係神話故事黎
陶係當下嘅閱讀,睇到成個宇宙萬物
因為一切嘅閱讀,對陶淵明黎講,都係同自己生命能夠連結
不樂復何如:雙重否定句,又點會唔快樂呢?
每一句都係扣連返自己嘅生命經驗,每一句都令人快樂
:^(


呢一首詩,非常能夠呈現陶淵明一個重要嘅面貌:
自然、豁達、超脫
平淡而有遠神,睇落去無咩特別
但偏偏令人回味再三,令人好想好似佢咁生活
呢種田園生活美,係陶淵明藝術嘅極致表現
:^(


下次會繼續講其他兩首,講神話典故嘅趣事
大家又再黎讀一次:
孟夏草木長,繞屋樹扶疏。
衆鳥欣有託,吾亦愛吾廬。
既耕亦已種,時還讀我書。
窮巷隔深轍,頗回故人車。
歡言酌春酒,摘我園中蔬。
微雨從東來,好風與之俱。
泛覽《周王傳》,流觀《山海》圖。
俯仰終宇宙,不樂復何如?

:^(
等巴打出下篇講神話
戈登探長 2017-5-23 16:06:28

離不開神話的文學
淺談陶淵明讀山海經十三首

:^(



有關文學起源之說,真係各有各吹
但無論邊一派,邊一種吹法,都會話文學起源係同神話有關嘅
:^(

因為神話嘅出現,係無意間形成左好多唔同文體嘅初步形態
所以神話絕對係文學、文學家嘅重要養分
好多出色嘅作家都會從神話中提煉出結晶
:^(


中國上古三大奇書之一嘅山海經,正正係中國神話呈現
陶淵明係非常喜歡神話嘅文學家,所以佢寫出讀山海經十三首
呢十三首呈現左佢對神話嘅思考、評論
:^(

呢到我會先介紹其一,之後再介紹兩首同神話有關嘅趣談
:^(


讀山海經十三首其一:

孟夏草木長,繞屋樹扶疏。
衆鳥欣有託,吾亦愛吾廬。


何謂平淡而有遠神?
平淡指語言樸實,遠神即文字外之韻味,乃象徵性之表達
閱讀古典文學,要體會呢種深層意義,係需要涉入情境,用想像去置身其中,用自己嘅經驗互相印證
:^(


扶疏:樹葉繁密
呢到對田園環境嘅描述,充分表達左中國傳統嘅生活美
:^(

不違自然,和諧,直與天地同流
陶淵明由外在環境嘅欣賞,對大自然美嘅認同,轉入對自己人生嘅歡樂
從鳥嘅有家可歸,聯想到自己亦有安身立命之地
呢種係純粹嘅欣賞,同時亦係對自己生活實踐嘅認同
:^(


既耕亦已種,時還讀我書。
窮巷隔深轍,頗回故人車。


簡樸嘅物質生活,往往令人更加自由
因為物欲愈低,所受嘅束縛就愈少
自給自足嘅農地,不須為五斗米而折腰
不再追求物質,轉而投入讀書,係精神嘅昇華
:^(

沒有什麼交際應酬,生活是單純,這是自覺抉擇的悠閒美

歡言酌春酒,摘我園中蔬。
微雨從東來,好風與之俱。


偶而和三五知己相聚,一切唔造作,唔勉強
風雨之來,也是自然,順性接受,係道家嘅美學
:^(


泛覽《周王傳》,流觀《山海圖》。
俯仰終宇宙,不樂復何如?


我地讀到最後,難免要問:
呢首詩同山海經好似無咩關係?
佢成首只係求其提左兩句,有咩特別意義呢?
其實呢到可以睇得出,陶淵明唔係隔空、抽離閱讀山海經所描述嘅大自然神話
而係以佢當時嘅閱讀主體,佢生活嘅當代情境
去體會返山海經所表達嘅一切事物
:^(


周王傳、山海經,都係神話故事黎
陶係當下嘅閱讀,睇到成個宇宙萬物
因為一切嘅閱讀,對陶淵明黎講,都係同自己生命能夠連結
不樂復何如:雙重否定句,又點會唔快樂呢?
每一句都係扣連返自己嘅生命經驗,每一句都令人快樂
:^(


呢一首詩,非常能夠呈現陶淵明一個重要嘅面貌:
自然、豁達、超脫
平淡而有遠神,睇落去無咩特別
但偏偏令人回味再三,令人好想好似佢咁生活
呢種田園生活美,係陶淵明藝術嘅極致表現
:^(


下次會繼續講其他兩首,講神話典故嘅趣事
大家又再黎讀一次:
孟夏草木長,繞屋樹扶疏。
衆鳥欣有託,吾亦愛吾廬。
既耕亦已種,時還讀我書。
窮巷隔深轍,頗回故人車。
歡言酌春酒,摘我園中蔬。
微雨從東來,好風與之俱。
泛覽《周王傳》,流觀《山海》圖。
俯仰終宇宙,不樂復何如?

:^(
等巴打出下篇講神話

一陣出
:^(
戈登探長 2017-5-23 19:12:29

由神怪之奇到世俗之美
兼談陶淵明讀山海經十三首其二

:^(



呢邊主要係講中國神話世俗化嘅過程
舉大家都熟悉嘅月上仙女嫦娥為例
張衡《靈憲》記載:
「嫦娥,羿妻也,竊西王母不死藥服之,奔月。……,嫦娥遂託身於月,是為蟾蜍。」

:^(

即係嫦娥原型嘅個樣係咁
:^(


:^(

咁點解佢後黎會變成呢個樣呢?
:^(

首先要明白神話唔係一成不變,本身係種口耳相傳嘅集體創作
通常中國神話人物起始,都唔係俊男美女
反而符合原始圖騰嘅野性,半人半獸係非常常見
但隨住社會審美觀轉變,神話嘅野性係會被文明所馴化
嫦娥正係到左晚唐先正式經文人改寫,定型為今時今日嘅美女
:^(

到左呢個階段,我地又見到唔少神話人物漫畫化,唔知會唔會又係一個轉變呢?

陶淵明讀山海經其二:

玉臺凌霞秀,王母怡妙顏。

王母:中國古代神話人物,西王母
呢個係佢而家為人所知嘅樣:
:^(

:^(


但佢本身係生成咁嘅:
:^(

:^(

《山海經‧西山經》:
玉山,是西王母之所居也。西王母其狀如人,豹尾虎齒而善嘯,逢髮戴勝,是司天之歷及五殘。

玉臺:玉山,即係西王母住嘅地方,係高過雲霞嘅地方
呢到陶淵明講嘅西王母,已經唔係原本象徵五殘嘅半神半獸
:^(

而係經過後來世俗化嘅轉變,變成充滿仙氣,長生不老嘅美女
:^(

:^(

《漢武帝內傳》:
西王母扶二侍女上殿,東向坐。年三十,容顏絕世,真靈人也。西王母 備天上飲食,出桃七枚,與武帝共食。王母命侍女奏上音樂。

天地共俱生,不知幾何年。

王西母由本身係掌控災難嘅神
變成長生不老嘅仙女
正係神話野性馴化嘅過程
:^(


靈化無窮已,館宇非一山。
高酣發新謠,寧效俗中言!


呢到係陶淵明對西王母嘅讚美
大意係話佢好勁好威啦
住嘅地上唔止得一座山,大把山住
高酣:高歌、飲酒
《穆天子傳》:
母為天子謠曰︰「白雲在天,山陵自出。道里悠遠,山川間之,將之無死,尚能復來。」
呢種歌唔係常人語言可以表達,即係西王母仙氣唔係咁簡單嘅
:^(


最後再讀一次:

玉臺凌霞秀,王母怡妙顏。
天地共俱生,不知幾何年。
靈化無窮已,館宇非一山。
高酣發新謠,寧效俗中言!

Ads

戈登探長 2017-5-24 17:17:14
對巴打講神話印象好深
:^(

咁一陣出埋佢啦
:^(
戈登探長 2017-5-24 17:59:25

從夸父追日談神話之多向詮譯
兼談陶淵明讀山海經其九

:^(



神話同文學有咩分別呢?
有唔少文學史會包埋神話,視神話亦都係文學嘅一種
呢種講法係無錯嘅
但我地要理解到神話同文學係創作方面有好大分別
:^(

神話:集體創作 口耳相傳 源於先民嘅幻想
文學:個人創作 著書定冊 源於作者嘅情思

我地前面提過,閱讀文學係多向嘅詮釋,唔好太妄求作者本意
係神話閱讀,我地更加理解到多向詮釋嘅重要
因為神話嘅作者係多人,更可能唔係同一時代
:^(

所以我地每一個人閱讀神話
都係一種再創造,由新嘅讀者發現神話新嘅意義
呢樣亦都係神話迷人嘅地方,吸引左千古至今好多人埋首古籍
:^(


陶淵明讀左夸父追日嘅神話,寫左讀山海經十三首其九:

夸父誕宏志,乃與日競走。

:^(

《山海經·海外北經》載:
「夸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於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

夸父追日,有學者話係代表中國先民農耕對太陽嘅崇拜
亦有話係因為乾旱對水嘅渴求
但呢種研究係屬於學術嘅
我地當佢係文學閱讀,會更加有趣味
:^(

陶淵明對夸父係欣賞嘅
視佢追日之志為宏大嘅志願,係對理想嘅追求

俱至虞淵下,似若無勝負。
神力既殊妙,傾河焉足有?



:^(

《山海經·大荒北經》載:
「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於禺谷。將飲河而不足也,將走大澤,未至,死於此。」


虞淵:即禺谷,傳說中的日落之處。
夸父到呢邊仲係好似無勝負,依然未輸比太陽
殊妙:佛家語,即玄妙無窮
傾河:飲哂成條河嘅水


夸父係有趣嘅,因為係山海經入面
對佢嘅講法有時係唔同章節入面
係互相矛盾,集體創作嘅特色
:^(

呢到對夸父有不自量力嘅詮釋
但陶淵明嘅評價係正面,正呈現左再創造嘅魅力

餘迹寄鄧林,功竟在身後。

:^(

《山海經·海外北經》載:「棄其杖,化為鄧林。」
呢到係陶淵明捕捉到嘅一個文學中極美嘅意象
夸父追日,死前拋開手杖
手杖化作一片樹林,名叫鄧林
生前對追求理想嘅堅持,死後嘅精神依然不滅
由抽象嘅概念,變成具體嘅事物,餘蔭萬世
:^(

陶淵明果然係一個詩人,詩人嘅目光
看出夸父神話最動人嘅地方,賦予左佢一種美麗嘅解讀
:^(

最後再讀一次:

夸父誕宏志,乃與日競走。
俱至虞淵下,似若無勝負。
神力既殊妙,傾河焉足有?
餘迹寄鄧林,功竟在身後。
戈登探長 2017-5-24 20:58:43
夸父真係好特別...
巴打幾時會開Post講神話
:^(

:^(

要排隊
有機會有時間實講
戈登探長 2017-5-25 21:15:02

從廟堂歸返田園的自主抉擇
讀陶淵明歸去來辭並序

:^(



有人話過,魏晉時代嘅散文大家只得一個,唯一一個
:^(

呢個就係陶淵明啦,佢寫嘅散文
除左王羲之嘅蘭亭集序,就再無其他文比得上佢
無錯,陶淵明除左五言、四言詩
連散文都寫得好出色嘅,例如提過嘅五柳先生傳、自祭文
今次我地黎細讀一次,陶淵明好出名
大家教科書都讀過嘅:歸去來辭並序

序:

余家貧,耕植不足以自給。幼稚盈室,缾無儲粟。生生所資,未見其術。親故多勸余為長吏,脫然有懷,求之靡途。會有四方之事,諸侯以惠愛為德;家叔以余貧苦,遂見用於小邑。於時風波未靜,心憚遠役。彭澤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歸與之情。何則?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饑凍雖切,違己交病。嘗從人事,皆口腹自役。於是悵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猶望一稔,當斂裳宵逝。尋程氏妹喪於武昌,情在駿奔,自免去職。仲秋至冬,在官八十餘日。因事順心,命篇曰〈歸去來兮〉。乙巳歲十一月也。

生生所資:謀生之法
會有四方之事,諸侯以惠愛為德:各地起兵,咁諸侯就要請人
心憚遠役:好驚唔想去太遠

正如我地反覆咁提過,古典文學入面嘅序係非常重要
:^(

相對而言,現代文學嘅序就比較不受重視
命題:定向閱讀,比我地睇全文嘅方向
序:可以視作係獨立嘅文學作品,同時又係全文閱讀嘅定向
尋程氏妹喪於武昌,情在駿奔,自免去職
陶淵明妹妹死左,係令佢辭職嘅關鍵
可以幻想,佢係咪因生死而有一種不如為自己而活嘅覺悟呢?
:^(


陶淵明人生做過五次官
呢次做彭澤呢個縣令已經係佢出仕嘅高位啦
但正如佢自己講
只係做左八十幾日,就決定辭職啦
:^(

根據《晉書》記載:
郡遣督郵至縣,吏白應束帶見之,潛嘆曰:「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邪!」義熙二年,解印去縣,乃賦《歸去來》。

:^(

後人成日話不為五斗米而折腰,就係出自呢到啦
金庸(無錯係寫小說果位)考證
五斗米唔係數字,而係比喻正常一個月嘅人工
所以唔好話陶淵明因為五斗米人工太少先走佬啦
:^(


名句,成日比人提:
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饑凍雖切,違己交病
本質性格係好pure,好true,唔係勉強改到;
就算好凍好餓,但比唔上違心嘅病咁苦

:^(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舟遙遙以輕颺,風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飄揚
征夫:出門在外嘅人

只係睇第一段,就知道一定要讀埋出黎
好文章成日比到人呢種感受
:^(

古典文學自有一種音律之美
有人話讀之五內翻騰,好有Feel,大家可以讀讀
呢到主要係講,返去啦,塊田就荒蕪啦,仲唔返?
如果認同心靈比形體控制,又點會成日唔開心呢?

金句欣賞:
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
過去嘅錯係不可改,但未來可以改;
有呢種覺悟已經有得救,知道而家係正確過去係錯。

好少人會講埋後面四句,但我覺得後面四句係好重要
舟遙遙以輕颺,風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前面係一種理性嘅覺悟,後面四句係行為嘅實踐,係一種出走
:^(


本身係陶淵明之前:
廟堂(出仕)>
深山(隱居)

但陶之出走,開左另一條路:
廟堂(出仕)>
田園(隱居,而不隔絕世界,過自己生活)>
深山(隱居,隔絕世界)

出仕同隱居,其實好多都係一種政治抉擇,隱居係一種反抗
陶淵明雖然都有呢個方向,但比到我地睇其他諗法
原來隱居,都可以咁開心
原來隱居,可以有自主嘅可能,可以係實踐自我嘅方向
呢一樣係陶比後世無數文人嘅晨光
:^(
戈登探長 2017-5-25 21:18:43
:^(

乃瞻衡宇,載欣載奔。僮僕歡迎,稚子候門。三徑就荒,松菊猶存。攜幼入室,有酒盈罇。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而常關。策扶老以流憩,時矯首而遐觀。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景翳翳以將入,撫孤松而盤桓。

呢到講佢返去嘅情況,同佢之後生活
:望
:斜視
審容膝之易安:呢間屋好細,但令人好安心

金句欣賞:
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而常關。
自成一個世界,係園中已經好開心
有門,代表不拒絕外界
常關,係一種不需要主動尋找外界嘅自主抉擇

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
雲之飄出山谷,係順應自然,唔係故意嘅
正如鳥群倦飛知還,都係順往自己嘅諗法
:^(


:^(

歸去來兮,請息交以絕遊。世與我而相違,復駕言兮焉求?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農人告余以春及,將有事乎西疇。或命巾車,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丘。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羨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

呢到係陶淵明對兩個世界嘅對比:
世俗 名利 偽裝 應酬聚會
田園 個人 自然 真心交友

農人告余以春及,將有事乎西疇:
呢到講有事要去西疇
陶淵明見到萬物都係順應自然而盛放
從而感到自己一生將抉擇咁樣生活落去
順應自然,係道家思想
比起其他思想,更加講求順性、自主
:^(


簡單化黎講:
儒家 著重現世、入世、理想主義、講求內在德性和禮儀
道家 著重個人的自由發展、順性、講求自我生命的解放
法家 著重現世、入世、現實主義、講求外在法規的應用
墨家 著重兼愛、節制自我欲求、反對禮儀及多餘的形式
基本而言,儒道是主流,墨家沒落,法家在官場上非常發達

:^(

已矣乎!寓形宇內復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胡為乎遑遑欲何之?富貴非吾願,帝鄉不可期。懷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


寓形宇內復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胡為乎遑遑欲何之?
我地反覆講過,陶係現世主義者,呢到陶正強調:
形體係天地生存係短暫,點解唔隨心所欲,任性而行?
富貴非吾願,帝鄉不可期
權貴名利,神仙長生,都係說服唔到一個現世主義者
:^(


懷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
呢四句又係生命之實踐,靚到不得了
耘耔:除草、種植
:高地
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
乘天地之大化,一定係有死期架啦
既然知道有死期,點解仲唔順心而活?

陶淵明寫左呢篇咁出色嘅散文
正表現左佢深受道家思想之下嘅自主抉擇
:^(

散文比起詩詞,往往更能夠綜合睇出作者嘅內心思想變化
呢篇散文既有理趣嘅思考,又有生活實踐嘅美好
互相映照,如一片美玉
陶淵明似乎係田園呼叫緊千古至今嘅人
點解唔順心而活,點解唔自主抉擇?
睇吓我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過得鬼咁開心!
:^(
戈登探長 2017-5-25 22:29:33
咁快又到尾聲
:^(

:^(
下篇就係桃花源記

Ads

戈登探長 2017-5-26 18:54:16 #292張繼聰相繼失聰
如果太認真而輸了,請勿見笑

陶對人生之感悟,順應天命,隨心而活,活在當下既態度確實令人嚮往、值得追求

不過我又認為,切忌盲目追求,如果自身缺乏自制能力,無法對行為加以管束,「活在當下」就容易變成消極、自我放棄、甚至放蕩既態度。對自己、其他人、以至社會都有害無利

點樣正確咁應用呢套思想,都好考功夫

仲有,我地置身於呢個講求利益,充滿競爭既工商業社會,係咪代表每當遇上失意、感到絕望而苦無出路既時候,就可以採取「歸隱」態度,對陳世俗事顯得漠不關心,做一個遁世者?

當然,陶之所以能夠絕緣於俗世既滾滾紅塵,好可能係基於古代社會𥚃即使山窮水盡都可靠耕作自給自足既情況,但呢套思想應該好難係現代完全實踐到?


#293戈登探長

張巴打讀得仔細之餘,又有出乎古人,入於現代嘅思考,實在難得!

陶淵明的境況,相對現代人而言,多少也算是幸運了。古代隱居,沒太多顧慮,山水田園之間,不是公地,比較多自由土地。而且,陶淵明本身真係可以做到返鄉下耕田就耕田,試問有邊幾個現代人真係做到?

不過,現代人當然有比陶淵明更優越嘅地方。單從時代不同,當然絕無可能直接套用。我諗,對於古人思想言行,都係取其精神,世界始終太唔同了。

莊子所講嘅,陶淵明所提嘅,「活在當下」一定唔係指放縱。應該係一種從名利俗世中嘅解放,從而做返自己,而不受外界規則所限制。

仕與隱,本身就係世界一個不斷重複嘅大主題。簡單黎講,要入世還是出世?我諗呢種取態並無優劣之分,到最後都係去返,你到底想做點嘅人?

有好多人一生就係呢個問題掙扎,甚至到最後都唔知自己想點。陶淵明走出左呢一步,肯定左自己嘅一生,搵到安身立命嘅歸宿,作為一個古代知識分子,比左一個好有力量、好值得思考嘅生命呈現比我地。

#295張繼聰相繼失聰
其實係咪近似於出家人既想法?

#296戈登探長
陶淵明中年以後
一定係貼近道家、佛家思想
但可惜我地都講過佢係現世主義者
唔相信佛家講嘅輪迴、靈魂不滅
而對道家嘅功夫論
又無咩研究
牟宗三:四無掛搭,宇宙中的孤兒
形容整個魏晉時代嘅人,係好悲涼嘅生命
陶搵到佢嘅田園,其他人就得返自我放縱


#288張繼聰相繼失聰

恨晨光之熹微
點解??

#290戈登探長

舟遙遙以輕颺,風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表層來說,講嘅係遺憾呢個時候先係太陽升起無耐,陽光唔係好夠光
深層黎講,恨,古文未必指仇恨,講緊嘅係極端嘅情緒,想要某一種嘢
陶淵明呢到描述嘅係,覺醒左自己要走咩路,晨光成為一種希望、光明嘅象徵,恨變成一種對未來嘅期盼、渴望
戈登探長 2017-5-27 15:19:23 推推先
好快出埋桃花源記完左佢
:^(
月影成三人 2017-5-27 17:04:59
:^(
戈登探長 2017-5-27 18:58:02 推埋呢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