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解之後又會語言上表達到?我地要返翻去個顏色次序表: 黑白 >> 紅 >> 黃 >> 綠 >> 藍 呢個表唔再係色覺習得次序,而係詞彙發明次序。越早出現,代表隻色喺生活文化上越重要越常見,越需要一個單獨嘅詞語描述個色彩。例如紅色代表血,關乎生死或者祭祀儀式,亦係最易整嘅天然顏料。而黃同綠分別代表果實同植物,對於真 • 搵食好重要。而藍就喺自然界好罕見,所以遲啲先創詞比佢。
Ads
part 2: https://lih.kg/qyMGReX
part 3: https://lih.kg/qyMGRnX
part 4: https://lih.kg/qyMHanX
好耐無見,嚟個重點重溫先:
學者從古時文學作品嘅顏色詞貧乏推斷,古人天生患有色盲,直到後世有人工色彩刺激眼睛,先慢慢訓練出色覺,再將訓練好嘅能力遺傳比後代。而人類生理上辨別顏色能力習得過程為:
黑白 >> 紅 >> 黃 >> 綠 >> 藍
上篇講到啲科學家誤打誤撞發現到色盲,但係其實走緊錯嘅方向。顏色詞貧乏嘅成因唔係因為古人色盲,亦唔關任何生理嘅事,答案反而要從人文角度去搵。科學家啱啱攞哂彩,依家到文化學家出場啦!
佢地舉唔同出咗例子反駁,呢到節錄兩個:
1. 古文明缺乏天然嘅藍色物件刺激色覺,辨別唔到藍色,所以藍色一詞先會最後出現?
遠喺荷馬年代之前,阿富汗同希臘已經奉青金石為珍寶。由於青金石呈寶藍色,而且無鑽石嗰種咁閃令令,所以根據上述理論,青金石喺班「有色盲」嘅古人眼中應該係一舊光滑嘅灰色石頭。除非古人好似強國嘅對家咁鍾意玩石頭擲腳
對此,科學家表示我睇唔到,聽唔到,見唔到,唔知道
2. 眼睛係靠後天人工製成鮮豔嘅顏色刺激,先開始發展色覺?
照咁講,即係無受人工顏色刺激就發展唔到色覺,睇嘢會係黑白灰色。有人類學家決定搵野人部落調查下,佢地明明無人工製成嘅鮮豔顏色刺激,點知分辨顏色能力同常人無異,只係顏色詞彙少之又少,或者借用其他完全唔接近嘅顏色詞去描述隻顏色。呢次考察證實咗色彩詞彙貧乏同色盲弱係毫無關係。呢下科學家無得扮睇唔到啦!
試諗下,你去莎莎隨手拎起支香水聞下。大部分人應該同我一樣唔係香水師,嗡唔出香氣嘅名,剩係識用其他類似嘅氣味形容,例如「好甜好膠嘅糖味」之類。假設你面前有兩支唔同公司嘅「好甜好膠嘅糖味」香水,你覺得自己聞唔聞得出有唔同?正常嚟講,就算你唔識得用言辭形容個分別,但係生理上你分辦得到係兩種唔一樣嘅香氣。千年前嘅顏色詞彙亦如是,古人生理上睇得出顏色嘅分別,但係語言上表達唔出嚟。
點解之後又會語言上表達到?我地要返翻去個顏色次序表:
黑白 >> 紅 >> 黃 >> 綠 >> 藍
呢個表唔再係色覺習得次序,而係詞彙發明次序。越早出現,代表隻色喺生活文化上越重要越常見,越需要一個單獨嘅詞語描述個色彩。例如紅色代表血,關乎生死或者祭祀儀式,亦係最易整嘅天然顏料。而黃同綠分別代表果實同植物,對於真 • 搵食好重要。而藍就喺自然界好罕見,所以遲啲先創詞比佢。
色覺呢篇選材自《小心,別踩到我北方的腳》。初頭睇完呢幾章嘅時候,真係有種驚為天人嘅感覺,忍唔住要同大家分享。本書寫得好淺白,題材得意,雖然講唔出啲咩大道理,但係我高度推薦比大家睇 (好假的肥仔tone
下一篇如無意外,會由香港中英夾雜嘅現象為例,探討語碼轉換 (code-switching) 嘅動機。篇幅會短好多,內容貼近日常生活啲,唔會又荷馬又達爾文,應該易睇好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