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s
首先關於川中島之戰,上杉確實係睇穿信玄戰術,再決定突擊,但延誤時間,而且當時上杉正同時面對武田、北條攻擊,前者爭信濃、後者爭上野,何以有自信一戰殲敵,而不是取善光寺撤退?
呢點我覺得同武田勝賴今次行動相似,首先上杉屢次出兵川中島,係為左收復北信濃、鞏固越後穩定,放棄戰鬥會失去北信濃支持;其次,上杉當時剛接任關東管領,對小田原城戰鬥失利,上杉先急於勝利,先會決定突擊,搏偷襲部隊返黎前擊破武田本隊;
同理,武田勝賴為鞏固遠江、駿府國人,鞏固甲州南部,只能夠以戰一搏
但結果大家都知,第四次川中島雙方死傷慘重,上杉兩個月出戰武藏國失利,更因此失去上野盟友長野家,困守越後。雖然戰鬥勝利,但卻輸左戰略,上杉既突擊係被迫決定,武田勝賴亦然。
第二點,甲信兵擅長山地戰,其實勝賴都可以考慮詐退敗敵,但得到既戰略結果肯定不多,由記載去分析,並不合武田勝賴既作風。
所以我先有結論:武田勝賴可能看破酒井忠次偷襲,想仿效上杉謙信既川中島突擊,一戰大破織田德川有生力量。
但謙信旨在突擊兵力少的信玄本隊,重創主力
勝賴是以少數突擊多數的織田德川本隊
而且信長佈陣防守如此嚴密,斷定不會主攻
就算識破酒井偷襲,大可先殲滅酒井
第四點我不認同,謙信在川中島並不是決死突擊,而是識破信玄計略,信玄在戰術上獲勝。再說後撤增援也是良策,而甲信兵習慣山間行軍,應該不會擔心被追擊。
這裡我最想不通是為何武田軍非戰不可。明明武田軍兵力遠不及增援後的織田德川聯軍,撒退/堅守非下策。
最可信的《信長公記》沒有記載任何武田軍軍議和戰略方針。
歷史小說《甲陽軍鑑》寫道重臣主張避戰,勝賴執意決戰,辱罵家臣膽小,導致家臣把心一橫、視死如歸。
有一說,勝賴寫給心腹跡部勝資的書信中提到軍議中都認定「織田德川軍佈陣是對武田軍毫無對策可言」,所以很可能軍議中大家都認定兵力雖多的信長卻擺出防守式佈陣,認定織田德川軍準備不足或士氣低。至於史料我未找到。
坊間有猜測,被偷襲的鳶巢山砦是糧道,丟失後便意味剩下兩個選擇:重新調整大軍部署 或 速戰速決。
鳶巢山失守之後,武田軍想全身而退已經近乎冇可能
以甲信農兵為主嘅武田軍真係有信心協調華麗轉身?行軍同著草係兩回事,著草奶嘢係戰國時有出現
利申:咪撚考我信長公記長篠日記乜乜柒柒
聽到撤退,下屬特別係一般足輕會不明就裏,以為打敗仗,到時士氣盡失、陣型大亂,武田軍始終係農民兵,唔同織田既兵農分離,質素已經略敗。
好像對朝倉既刀根坂,就係撤退時軍隊先潰散,上層根本壓唔住場面
其實點解冇啦啦會進入左戰國?
信長所謂統一其實去到邊度?
睇劇就話信長死左個陣仲同上杉家打緊
其實點解冇啦啦會進入左戰國?
信長所謂統一其實去到邊度?
睇劇就話信長死左個陣仲同上杉家打緊
其實點解冇啦啦會進入左戰國?
信長所謂統一其實去到邊度?
睇劇就話信長死左個陣仲同上杉家打緊
都唔算係無啦啦
室町時代對地方守護既控制一直唔強
係得三代將軍足利義滿個陣叫好D
但自從六代足利義教被殺之後將軍權力開始俾細川山名弱化
2派爭權爭到打左場應仁之亂
結果打到幕府將軍同守護大名齊齊沒落 :^( :^(
咪開始左一地大名既戰國時代
Ads
話時話巴打諗住本能寺就完定點
樓主想三英傑線,我想完成佢「遺志」,去到大坂夏之陣為主,我都驚寫太長
雖然長但支持 :^(
始終我係覺得元和偃武先係戰國終結 :^(
其實長篠對武田打擊真係未算係話好致命
戰後武田家其實仲保得住高天神城呢個遠江重要據點
而且同北條又打左幾仗都有斬獲
實際上長篠之後武田都仲係東國巨人
但之後個幾年勝賴係做左唔少野先係收皮關鍵
好似築新府城(地利上係更容易搞好經濟)
檢地增加財源個D
其實係希望抗衡下織田
只係呢堆樣樣都係要手下班家臣放血
加埋御館之亂支持景勝同北條反埋面
結局咪甲州征伐
但實際上個人感覺佢真係非亡國之君
係舉國皆亡國之臣
其實長篠對武田打擊真係未算係話好致命
戰後武田家其實仲保得住高天神城呢個遠江重要據點
而且同北條又打左幾仗都有斬獲
實際上長篠之後武田都仲係東國巨人
但之後個幾年勝賴係做左唔少野先係收皮關鍵
好似築新府城(地利上係更容易搞好經濟)
檢地增加財源個D
其實係希望抗衡下織田
只係呢堆樣樣都係要手下班家臣放血
加埋御館之亂支持景勝同北條反埋面
結局咪甲州征伐
但實際上個人感覺佢真係非亡國之君
係舉國皆亡國之臣
但係同佢老豆比又真係差d
其實長篠對武田打擊真係未算係話好致命
戰後武田家其實仲保得住高天神城呢個遠江重要據點
而且同北條又打左幾仗都有斬獲
實際上長篠之後武田都仲係東國巨人
但之後個幾年勝賴係做左唔少野先係收皮關鍵
好似築新府城(地利上係更容易搞好經濟)
檢地增加財源個D
其實係希望抗衡下織田
只係呢堆樣樣都係要手下班家臣放血
加埋御館之亂支持景勝同北條反埋面
結局咪甲州征伐
但實際上個人感覺佢真係非亡國之君
係舉國皆亡國之臣
但係同佢老豆比又真係差d
但失去駿河、遠江既控制,係不爭既事實,就如你地所講,信玄既光環太勁,完全蓋過武田勝賴後期建設
亡國之臣最慘係忠烈既死清光,留低小山田信茂、穴山信君、土屋昌次呢班不安定因素,而當初戰敗為安定人心,唔可以跟高坂昌信意見,殺死逃兵
感覺即使挽回幾多資本,都只係延遲滅亡既時間
Ads
勝賴另一個致命既錯著
其實應該係御館之亂之後同北條家反面搞到腹背受敵
咁我一直搞錯概念, 以為勝賴係長篠失敗後, 為重拾影響力先籠絡越後及關東, 甚至名義上參加第三次信長包圍網
勝賴另一個致命既錯著
其實應該係御館之亂之後同北條家反面搞到腹背受敵
咁我一直搞錯概念, 以為勝賴係長篠失敗後, 為重拾影響力先籠絡越後及關東, 甚至名義上參加第三次信長包圍網
係想安定後方啫
只係佢又點估到上杉一夜自爆
聽到撤退,下屬特別係一般足輕會不明就裏,以為打敗仗,到時士氣盡失、陣型大亂,武田軍始終係農民兵,唔同織田既兵農分離,質素已經略敗。
好像對朝倉既刀根坂,就係撤退時軍隊先潰散,上層根本壓唔住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