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s
而個post大部份巴打已深深愛上academic不能自拔 :^(
定係跳左入火坑走唔到出黎 :^(
已經知道係死路一條都走入黎 :^(
為興趣我地可以去到幾盡 :^(
前兩日聽左一個case,有條友搵教席
Offer 100萬唔要,寧願去個得50萬的
原因係後者有個好啲的research environment,
有好啲的potential coauthors。
:^(
Tenure到個50萬好快可以搵番黎 :^(
命仔要緊呀,范進中舉咩 :^(
而個post大部份巴打已深深愛上academic不能自拔 :^(
定係跳左入火坑走唔到出黎 :^(
已經知道係死路一條都走入黎 :^(
為興趣我地可以去到幾盡 :^(
唔好咁啦
我master grad都30喇 :^(
我等你post日本女朋友架 :^(
而個post大部份巴打已深深愛上academic不能自拔 :^(
定係跳左入火坑走唔到出黎 :^(
已經知道係死路一條都走入黎 :^(
為興趣我地可以去到幾盡 :^(
唔好咁啦
我master grad都30喇 :^(
我等你post日本女朋友架 :^(
可能性排序
叻哥拎大紫荊>支爆>香港獨立>樓主拎諾貝爾獎>>>>我有女朋友
命仔要緊呀,范進中舉咩 :^(
而個post大部份巴打已深深愛上academic不能自拔 :^(
定係跳左入火坑走唔到出黎 :^(
已經知道係死路一條都走入黎 :^(
為興趣我地可以去到幾盡 :^(
唔好咁啦
我master grad都30喇 :^(
我等你post日本女朋友架 :^(
可能性排序
叻哥拎大紫荊>支爆>香港獨立>樓主拎諾貝爾獎>>>>我有女朋友
Ads
:^(
:^(
命仔要緊呀,范進中舉咩 :^(
而個post大部份巴打已深深愛上academic不能自拔 :^(
定係跳左入火坑走唔到出黎 :^(
已經知道係死路一條都走入黎 :^(
為興趣我地可以去到幾盡 :^(
博士生涯不易過 51%曾感心理困擾
https://thestandnews.com/cosmos/博士生涯不易過-51-曾感心理壓力/
博士生跟同輩一樣,一樣需要工作謀生,一樣要打理日常生活大小事務:交租、家務,甚至照顧小孩——還未計算無數學業工作。攻讀博士學位可謂一場為夢想而戰的「硬仗」, 代價是自己的身體與精神健康。
朋友 Jeremy 是同 Lab 同學;過去 3 年博士生涯,學業加上兼職,每天都要朝 7 晚 8 工作。他真正有假期就要等到大學「關門」的一星期。上個月曾見他疲態盡現,便提醒他要注意作息。他苦笑回應:「沒法子,還要交租,食飯嘛。」博士生的壓力不止來自生活,還有學習本身。學術界有極強烈的「汰弱留強」氣氛——要從眾人中「突圍而出」,所有事也必須要做得最好。久而久之形成極大壓力,稍有失手可能就會不停責難自己:為甚麼自己實驗未有做好準備,所以未有完美結果 [1]?為甚麼不花多點時間讀報告?為甚麼不花多點時間寫好論文?整個人陷入無盡壓力之中。
這問題也被研究。澳洲研究曾得出驚人數字:研究人員患上精神疾病機會比普羅大眾高達 3–4 倍。加州大學 2015 年報告也指出,47% 博士生及 37% 碩士生曾有抑鬱症狀。月初最新一項研究也有類似發現。受訪的 3,659 位博士生中, 51 % 學生在過去將星出現至少兩項心理健康欠佳症狀,另外 32% 更有至少 4 種症狀。研究人員綜合他們的病徵,包括長期感到壓力、不快、抑鬱和失眠等。問題惡化或多或是跟學生害怕因尋求協助,而為「職途」沾上污名,使更少人主動去處理問題。
研究人員認為減少研究生心理壓力其中一個方法,需要改變現行制度。一方面須鼓勵研究人員主動尋求協助。另一方面,校方與政府均要有相應政策配合,讓學生了解學界內外的就業前程(博客 Everest 就分享過他大學的就業講座內容)。至於研究團隊內部,顧問教授及同事的支持對學生健康亦非常重要。顧問教授領導才能也跟研究生所承受的壓力有關。
過去短短一年的研究生活心得已初嘗「博士生」壓力,更明白一個「好」 Supervisor 於研究生涯不可多得。以自己的 Supervisor 為例,她樂於分享知識,也不會為學生增添多餘壓力,最重要是她會為學生前程著想——某程度上為我們解決不少困擾不安。
學術界與其他工作同樣要面對龐大壓力;但我們之所以繼續踏上學術路,是因為研究的意義,以及帶來的成就感。戰友們,我們也是人;心理生理承受不到,定必要求助他人。
註:
[1] Supervisor 教落:「沒有完美的數據,只要盡力做好就可。反而認真觀察數據,會令自己更放心。—— 這就是科學,別擔心太多。」
報告:
Levecque, K., Anseel, F., De Beuckelaer., A. Van der Heyden, J. & Gisle, L. (2017). Work organization and mental health problems in PhD students. Research Policy, 46, 4. DOI: 10.1016/j.respol.2017.02.008
博士生涯不易過 51%曾感心理困擾
https://thestandnews.com/cosmos/博士生涯不易過-51-曾感心理壓力/
博士生跟同輩一樣,一樣需要工作謀生,一樣要打理日常生活大小事務:交租、家務,甚至照顧小孩——還未計算無數學業工作。攻讀博士學位可謂一場為夢想而戰的「硬仗」, 代價是自己的身體與精神健康。
朋友 Jeremy 是同 Lab 同學;過去 3 年博士生涯,學業加上兼職,每天都要朝 7 晚 8 工作。他真正有假期就要等到大學「關門」的一星期。上個月曾見他疲態盡現,便提醒他要注意作息。他苦笑回應:「沒法子,還要交租,食飯嘛。」博士生的壓力不止來自生活,還有學習本身。學術界有極強烈的「汰弱留強」氣氛——要從眾人中「突圍而出」,所有事也必須要做得最好。久而久之形成極大壓力,稍有失手可能就會不停責難自己:為甚麼自己實驗未有做好準備,所以未有完美結果 [1]?為甚麼不花多點時間讀報告?為甚麼不花多點時間寫好論文?整個人陷入無盡壓力之中。
這問題也被研究。澳洲研究曾得出驚人數字:研究人員患上精神疾病機會比普羅大眾高達 3–4 倍。加州大學 2015 年報告也指出,47% 博士生及 37% 碩士生曾有抑鬱症狀。月初最新一項研究也有類似發現。受訪的 3,659 位博士生中, 51 % 學生在過去將星出現至少兩項心理健康欠佳症狀,另外 32% 更有至少 4 種症狀。研究人員綜合他們的病徵,包括長期感到壓力、不快、抑鬱和失眠等。問題惡化或多或是跟學生害怕因尋求協助,而為「職途」沾上污名,使更少人主動去處理問題。
研究人員認為減少研究生心理壓力其中一個方法,需要改變現行制度。一方面須鼓勵研究人員主動尋求協助。另一方面,校方與政府均要有相應政策配合,讓學生了解學界內外的就業前程(博客 Everest 就分享過他大學的就業講座內容)。至於研究團隊內部,顧問教授及同事的支持對學生健康亦非常重要。顧問教授領導才能也跟研究生所承受的壓力有關。
過去短短一年的研究生活心得已初嘗「博士生」壓力,更明白一個「好」 Supervisor 於研究生涯不可多得。以自己的 Supervisor 為例,她樂於分享知識,也不會為學生增添多餘壓力,最重要是她會為學生前程著想——某程度上為我們解決不少困擾不安。
學術界與其他工作同樣要面對龐大壓力;但我們之所以繼續踏上學術路,是因為研究的意義,以及帶來的成就感。戰友們,我們也是人;心理生理承受不到,定必要求助他人。
註:
[1] Supervisor 教落:「沒有完美的數據,只要盡力做好就可。反而認真觀察數據,會令自己更放心。—— 這就是科學,別擔心太多。」
報告:
Levecque, K., Anseel, F., De Beuckelaer., A. Van der Heyden, J. & Gisle, L. (2017). Work organization and mental health problems in PhD students. Research Policy, 46, 4. DOI: 10.1016/j.respol.2017.02.008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