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s
:^(
離地還是貼地?荀子批評孟子說——性惡篇(二)
荀子談性惡,孟子談性善
上次已經講過,荀子點解要批評孟子 :^(
今次我地就黎睇,荀子係點樣實際串孟子
可以話,荀子係儒家派入面罵孟子罵得最多嘅人 :^(
相對孟子,荀子講嘢係「現實」好多
佢成日會覺得孟子講嘅嘢太離地 :^(
除左少數人,根本就無人做得到
我地就睇睇荀子點樣用貼地去批評離地啦!
:^(
荀子 性惡篇第二十三
孟子曰:「人之學者,其性善。」曰:是不然。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偽之分者也。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學,不可事。禮義者,聖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學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學,不可事,而在人者,謂之性;可學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謂之偽。是性偽之分也。
荀子批評孟子嘅論點係
「性」並唔係「善」,因為係荀子黎睇
「性」係「天之就也」,係講緊生物本能 :^(
而人之可以為善,在於「偽」,即係異於禽獸嘅可能
簡單黎講,荀孟對「性」嘅定義根本係唔同嘅
情況好似台灣同大陸咁,「一個中國,各自表述」 :^(
可以話,呢種批評係各說各話嘅
但好明顯嘅係,荀子唔鍾意孟子「性」嘅定義
提出更加符合自己理論「性」之表述 :^(
:^(
孟子曰:「今人之性善,將皆失喪其性故也。」曰:若是則過矣。今人之性,生而離其朴,離其資,必失而喪之。用此觀之,然則人之性惡明矣。所謂性善者,不離其朴而美之,不離其資而利之也。……故順情性則不辭讓矣,辭讓則悖於情性矣。用此觀之,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僞也。
朴:本質
資:資質
孟子覺得,人點解會有惡行呢?
呢一種係「非才之罪」,即係唔關人嘅「性」事
大家都知,孟子講嘅性主要針對善心嘅自覺
為惡係因為果個人失去左道德嘅自律
只有貼近「性」,「不離其朴而美之,不離其資而利之也」
咁樣順往「性」就會變得善良 :^(
荀子嘅「性」係講求超脫本性
所以佢強調順往呢種本性必然走向惡
「故順情性則不辭讓矣,辭讓則悖於情性矣」
本性係無道德判斷,後天教育先係致善嘅可能 :^(
呢到雖然都係各說各話
但重點在於,荀子再次強調孟子比較少提嘅
就係後天學習嘅重要性啦 :^(
:^(
孟子曰:「人之性善。」曰:是不然。凡古今天下之所謂善者,正理平治也;所謂惡者,偏險悖亂也。是善惡之分也已。今誠以人之性固正理平治邪?則有惡用聖王,惡用禮義哉?雖有聖王禮義,將曷加於正理平治也哉?今不然,人之性惡。……凡論者貴其有辨合,有符驗,故坐而言之,起而可設,張而可施行。今孟子曰「人之性善」,無辨合符驗,坐而言之,起而不可設,張而不可施行,豈不過甚矣哉!故性善則去聖王,息禮義矣;性惡則與聖王,貴禮義矣。
辨合:分析、辨證
符驗:符合事實嘅驗證
呢一大段,係好重要嘅
如果上面係講緊各說各話嘅批評
去到呢一段先係真正有力嘅
明白到荀子點解對孟子咁不滿嘅句子 :^(
荀子首先指出善惡之分:
「凡古今天下之所謂善者,正理平治也;所謂惡者,偏險悖亂也。」
如果係好嘅時代,行仁義嘅時代,呢個世界係安定嘅
相反惡俗之世,自然係動亂不安,好鬼危險
呢到荀子進一步批評,「惡用聖王,惡用禮義哉?」
如果孟子講嘅無錯,仲要禮教法制做咩? :^(
「凡論者貴其有辨合,有符驗」
荀子最後總結孟子思想最大嘅問題在於
根本係唔實際,根本用唔返係呢個世界嘅理想 :^(
孟子之說,無任何經驗事實去支持
你係唔可以由結果反推返「性善」
只見到順住人性本能嘅惡果 :^(
正因為咁,荀子先會覺得孟子講嘢太離地 :^(
喂你睇返地下嘅現實情況先啦,個世界唔係咁架
「坐而言之,起而不可設張,而不可施行」
你果一套,根本係呢個世界行唔通,得個吹字
所以荀子先會講「性惡」,因為佢認為呢一套係可以:
「坐而言之,起而可設張,而可施行」
唯有貼地去講道理,先可以真正實踐返出黎 :^(
呢一個,正正係荀子點解咁講求「禮」嘅原因
「豈不過甚矣哉!」
就算講到幾咁美好,做唔到出黎
離地到咁,又有咩用呢? :^(
有冇邊個皇帝真係用孟子思想???
邊敢真係用。
孟子嗰句:「吾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對於君主嚟講真係好責洗的。
有傳朱元璋曾經想禁《孟子》同將孟子嘅牌位逐出太廟添。 :^( :^( :^(
:^(
朱元璋係真係做左出黎
不過做完又請返佢入太廟
比我就唔驚啦
讀書人咪又係得個吹字
離地到咁,又有咩用呢? :^(
第一,唔係好明「荀子嘅「性」係講求超脫本性」點解,可唔可以再講詳細小小?
第二,荀子講性惡入面既「惡」係道德上面既惡(evil)定係美學上面既惡(即係醜/ugly)?
其實巴打講得好岩特係
孟子的「性」同荀子的「性」係定義上已經唔同
另外荀子真係柔合左先秦諸家的思想
尤其是老子同儒家
而且我一d唔覺得佢教出韓非子係怪
直頭好合理😂
第一,唔係好明「荀子嘅「性」係講求超脫本性」點解,可唔可以再講詳細小小?
第二,荀子講性惡入面既「惡」係道德上面既惡(evil)定係美學上面既惡(即係醜/ugly)?
我讀荀子孟子course已經係上年嘅事,以下見解未必準確
1) 荀子講人係性惡,即係例如人係傾向滿足自己嘅私欲,即係你肚餓會食野,係人性黎,而亦因為你肚餓呢個動機,當d野食唔夠分個陣,會令你同人打架,所以順從自己嘅本性係必然導致紛爭(因為要順從自己嘅私欲),國與國之間嘅紛爭由此而來,天下從此大亂
但係點解現實世界(e.g.堯舜世界),會天下太平呢?就係因為有「禮」
你寧願挨餓都將d野食讓畀d老野食係違反你天生嘅欲望,天生嘅「性」(我個人認為係接近動物本能),咁點解你仲會讓出d食物呢(點解你明明好撚攰都要讓座呢)? :^(
就係因為人係capable去學習,去學「禮」,經過學習禮,經過教育,隱藏自己嘅「性」同自己嘅「惡」(我唔記得原文係用咩phrase,好似唔係用隱藏嘅,好似係掩蓋定偽裝,但一定唔係用「改善」,因為天性應該係無得改,所以荀子用個「偽」字去講禮)
所以,最後,變成今日出現嘅讓座文化:
明明你好撚攰,好撚想坐(性也!)
但你因為受過教育,學過禮,所以即使違反天性,亦要讓座(此之為偽也!禮也!!(BTW,荀子講個偽唔一定係虛偽個意思,更加似係裝))
但孟子另一面就反駁話,人有四善端,係性善嘅
例如,你會唔會因為肚餓去而去打9你自己呀哥再去搶佢d野食?會唔會因為自己j痕而殺9你呀哥屌佢老婆?假如以荀子性惡論,以上係必然發生
但孟子就話,緊係唔會啦,無人會忍心打9自己大佬,呢個好明顯係人嘅天性,所以人嘅天性唔係好似荀子所講咁,會必然導致紛爭
That's why,孟子提倡我地要做嘅野係尋找我地嘅天性,發揚我地嘅天性,而唔應該學荀子咁講埋沒佢
(孟子好似現代嘅左膠) :^(
「唔忍心」呢個念頭正正係孟子所講人嘅天性,係自發嘅,無需要教育就識得唔忍心打9呀哥
以前對荀子既認識,係覺得佢嘗盡人生百態,按經驗法則、實地見聞得出「性惡論」既道理。初時以為批判偽善,但後來高中先知道要靠人為壓制本能,以免產生邪慾。
呢個post可以糾正人們對荀子既誤解,今時今日荀子既觀念,絕對比理想派既孟子思想更實用,尤其係呢個禮樂崩壞既現代社會 :^(
Ads
朱元璋係真係做左出黎
不過做完又請返佢入太廟
比我就唔驚啦
讀書人咪又係得個吹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