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s
首先,唔記得係牟宗三定錢穆講中國係治權開放,政權唔開放。姐係話大家都可以進入管治階層,但係個主權(sovereignty,唔知係唔係最適當用法)唔係百姓手上,而係皇帝一家一姓手上,皇帝有最終決定權。
至於講到民主同儒家個關係,我自己個睇法會係,唔係儒家可唔可以開出(develop)民主,而係民主可唔可以兼容儒家,兩者係唔係compatible。如果用孟子個套,就話可以開出民主,會簡化左民主。所以我自己會覺得係兩者會唔會係兼容,去補充兩者缺少既地方,例如戈登巴打講到制度,呢樣儒家係好缺少,儒家最理想既政治權力過渡係禪讓,但係無西方投票既明顯授權方法,儒家到最後都要講天,例如孟子講:「天與賢,則與賢;天與子,則與子。」雖然你可以話天人合一係中國傳統思想例如講到:「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或者:「天聰明,自我民聰明。天明畏,自我民明威。」但係都係無一個明確既授權(詳情可查consent theory/contract theory)。
西方一套民主發展左好耐,要去到孟德斯鳩先真正見到現代民主雛形,同埋民主本身有好多唔同形式,最普遍有Liberal democracy同時有social democracy,香港或者儒家適合邊一套有好大討論空間。
另外關於儒家由宋明至清既發展,特別係政治哲學上既發展,諸君可以睇下黃宗羲本《明夷待訪錄》呢本書係比後期康有為同梁啟超等改革派認為係一本當時十分進步既書。
無記錯應該係錢穆講。
如果只係相容,程度就弱好多。
我理解其實新儒家係想用儒學,
作為民主制背後的一種理論支撐。
如果無必然性,單獨民主都work。
民主背後本身有一套政治神學,
近代儒家似係想取代背後神學預設。
當然背後好複雜,講唔到太多。
中國先秦既野好少講制度 :^(
多數比個大綱你,比個範圍你就算 :^( :^(
荀子算講得多架啦
大家可以睇睇禮論篇 :^(
無時間。我興趣係老莊易到 :^(
孔子話五十先可以學易 :^(
唔知巴打又點睇孔子學說既「智」?似乎都有相當既重要性。 :^( :^(
唔知巴打又點睇孔子學說既「智」?似乎都有相當既重要性。 :^( :^(
孟子講「智」多
孔子主要係講「知」,但都有「智」之意
孔子講「知」,知者不一定係仁者
有時知者仲係仁者嘅對立
強調「智」反而係後面嘅儒學發展
特別係宋明理學 :^(
戈登巴打講《禮論》真係盡美盡善。建議可以講埋其它荀子篇章例如《樂論》、《天論》、《解蔽》、《正名》,呢四遍我自已覺得真係荀子精華中既精華。 :^(
不過戈登巴打講荀子既禮我覺得有小小補充,荀子既禮除左有「文」,「情」之外仲有「別」,同「養」或者可能巴打未講到,同埋荀子既《禮論》可以有唔同解釋同討論如果戈登巴打之後會講到我就唔係到補充,我自已都有關於荀子禮部分既問題想同諸君討論,等諸君完整掌握禮既時候我會提出,睇下大家意見係點。
戈登巴打講《禮論》真係盡美盡善。建議可以講埋其它荀子篇章例如《樂論》、《天論》、《解蔽》、《正名》,呢四遍我自已覺得真係荀子精華中既精華。 :^(
不過戈登巴打講荀子既禮我覺得有小小補充,荀子既禮除左有「文」,「情」之外仲有「別」,同「養」或者可能巴打未講到,同埋荀子既《禮論》可以有唔同解釋同討論如果戈登巴打之後會講到我就唔係到補充,我自已都有關於荀子禮部分既問題想同諸君討論,等諸君完整掌握禮既時候我會提出,睇下大家意見係點。
多謝巴打 :^( :^(
荀子禮論篇我分左一、二打,講「別」、「養」係上一篇,可能因為係頁尾所以睇唔到,直接補返條LINK先:
http://deliver90.blogspot.tw/2017/03/ep7_13.html
巴打隨時可以補充討論,我都想學吓嘢 :^(
:^(
簡介基本古代思想概念:禮
兼談荀子禮論篇(二)之「禮」的發展及目的ep.8
我地之前講過「周文疲弊」 :^(
即係話孔子係生於周朝呢個「禮崩樂壞」嘅世界
咁但係咩係「禮」呢?
用學術嘅講法
1.狹義黎講,只係指禮儀嘅形式
2.廣義嘅話,即係指社會嘅秩序
又或者我地唔理咁多古代嘅繁文縟節
余英時講,「禮」即係現代所謂嘅「文明」 :^(
正因如此,當孔子見到呢個世界失去左文明
佢就想提出一套好嘅諗法,重建文明社會
當中「禮」係好關鍵嘅概念
孔子論語入面提左「仁」大約一百次
而講到「禮」竟然高達七十幾次 :^(
或者有人會區分「仁」、「義」、「禮」
話「仁」、「義」係先係核心
「禮」只不過係外在形式
呢一種講法,其實並不能表達到孔子嘅思想
「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
呢三個概念係一體嘅,唯有將三個連結
先能夠明白孔子講「禮」嘅重要 :^(
「不學禮,無以立」
唯有去到「禮」嘅實踐,先可以真正重建文明 :^(
:^(
荀子 禮論篇十九
凡禮,始乎梲,成乎文,終乎悅校。故至備,情文俱盡;其次,情文代勝;其下復情以歸大一也。……禮豈不至矣哉!立隆以為極,而天下莫之能損益也。
梲:疏略
文:文飾
悅校:恰到好處
咁雖然孔子係儒家之首,係最重要嘅思想家 :^(
但作為儒學始創者,好多嘢都係未完成嘅概念黎
需要有人更進一步去發揮,講得更加詳細
咁「禮」講得最好最詳細嘅,就係荀子啦 :^(
佢除左講「禮之三本」
更加講埋「禮之發展」
到底「禮」應該點實際發展呢? :^(
最初開始>梲(非常簡略)>文(開始有制度,有修飾)>悅校(情同禮之間嘅平衡恰到好處)
所以荀子提倡嘅係文明進化觀
相比「法先王」更重視「法後王」
孔子講過「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文」,外在嘅,「質」,內在嘅,配合得恰到好處 :^(
就係儒家美學最高境界:「君子」
呢到荀子正正係用呢個諗法
實際分埋「禮」嘅級數
最高級:「情」同「文」兩者配合到最好
次一級:「情」同「文」嘅比例有唔同
最低級:得返「情」,變到同原始人差唔多 :^(
荀子主張「隆禮」
正正係講求最高級,情文俱全嘅「禮」
唔係話只係主張外在形式嘅隆重
「而天下莫之能損益也」 :^(
正正係咁樣,就能夠建立人類嘅文明世界
:^(
喪禮之凡,變而飾,動而遠,久而平。……一朝而喪其嚴親,而所以送葬之者,不哀不敬,則嫌於禽獸矣,君子恥之。故變而飾,所以滅惡也;動而遠,所以遂敬也;久而平,所以優生也。
凡:常規
變:死
動:儀式
遠:送別死者
平:平復傷痛
儒家主張守孝三年
荀子係禮論講左好多禮嘅例子
而死後嘅葬禮,係講得最多嘅 :^(
荀子係非常關注人點樣面對死亡嘅傷痛
「禮」除左比人表達情感
更加係比人分別人同禽獸嘅唔同
荀子以親人離世作例子,話如果係「不哀不敬」
就唔係文明嘅表現
因此,「禮」同時係有「滅惡」嘅功能 :^(
「久而平,所以優生也」
儒家不談鬼神之說 :^(
死左咪死左咁點解要有葬儀呢?
其實最重要係比生者有一個面對傷痛嘅過程
三年已經夠啦
三年之後會好好忘掉一切嘅傷痛 :^(
好好咁面對人生
呢一點係非常能夠呈現儒家嘅人文關懷
:^(
故曰:性者、本始材朴也;偽者、文理隆盛也。無性則偽之無所加,無偽則性不能自美。性偽合,然後成聖人之名,一天下之功於是就也。
最後,荀子講「禮之目的」 :^(
其實好簡單,就係「性偽合」
本性同人為嘅禮義法度相配合,去到恰到好處
去到「隆禮」嘅境界 :^(
就可以做到聖人,令天下重返文明世界啦
放返呢篇做頁頭先 :^(
聽巴打解釋返葬禮,
先知儒家講呢樣嘢有人性,
之前以為係好無人性!
Ads
儒家其實唔係想像中僵化,儒家除左講仁,仲要講義。大家只係講仁唔講義就出事。例如孟子講仁內義外,孔子講三年之喪,就係指我地要做合適同合義既事,用孟子術語講就係權變,例如:
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親,禮與?」
孟子曰:「禮也。」
曰:「嫂溺則援之以手乎?」
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親,禮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權也。」
但係去到後期禮就好死板同繁多,令到魯迅講禮教吃人。
儒家好依靠禮,禮即係天理的表現,
道德原則同禮掛勾,
時間一長好難避免僵化。
:^(
上次大家傾儒家同民主
諗返起呢段嘢
同大家分享吓 :^(
第一種用法可以咁反駁:
「能夠」其實只係潛能;
潛能需要具體情境去實現。
理學最鐘意講理氣/理勢,
前人無完成,唔代表無潛能。
Ads
戈登巴打見笑了,我熟佢地個發展,但係唔太熟內容,因為發展到後期實在太復雜。新儒家後期之中唐君毅寫野真係最有條理,牟宗三真係⋯⋯
btw我以為戈登巴打另一個文學post講成日叫雞個個文人會係柳永。
同埋見戈登巴打同Philosophie兩位巴打寫到興高采烈,搞到我都想開個post講漢學,不過唔知有無人有興趣 :^(
放返呢篇做頁頭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