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夜𥚃 政府的聲明無視了以103萬人在基拙的群眾表態。這以後一個自然問題是:政府何以此強硬態度作回應呢?若非如此"囂張", 可能就不會引發諸如6.12般強烈反彈。在民眾聲勢浩大下,作這種回應,怎麼想也是不智。一説法是,CCP強推,林鄭只是服從絕對命令;一説是林鄭自把自為;另一説是特務論。以上任何説法都完全是無從稽考,但各有其narrative上的影響。如前者places blame on CCP;中間的places blame on 林鄭;後者把林鄭視作苦肉計英雄。無論有否根據,都會有影響人們disposition的可能性。建議"陰謀論 勿認真",笑笑便算。After all,我們掌握的資訊太少。但某些分析倒是可以想想:林鄭的強硬導致台灣政治形勢的逆轉。這不只對台灣 (regional level),甚至對在貿易戰中的雙方 (global level) 都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在我看來,這説明了重要的一點,但不是本文重點。
香港社會心態
寫這篇其實不是想説政治 (in a narrow sense),而是想説説近幾年的一些觀察。中國殖民、資源不均、文化侵略等就不提了。不只因爲they are obvious;它們是一種表徵,是context based,是contingent causes。我感興趣的,是香港社會的本質。隨著事件升溫,開始有多種對運動的反和迷思。當中有人提出對運動缺乏精神領袖一事的疑慮。這讓我想起20世紀初,俄國革命的情況。
人與經濟關係相當複雜;商貿會影響人類社會的骨架,比如人際關係、生存方式、作息、lifestyle等。經濟的存在就像energy distribution 能影響spacetime geometry 一樣。個體在架構下,自然受其影響,從而建立出一套世界觀,然後根據它做決定,從而又影響世界。在modernity 下,人際關係漸被物化;人類亦漸向atomization 分展。如果人與生俱來就需要別人的closeness 的話,modernity 則是把人拉遠了,致使每人都變得孤獨。In the immediate vincinity,人摸到的,不是別人,而是物質;看到的,是自己在制度這巨型機器下的影子,成了齒輪。但齒輪説不出感受,不懂對抗機器,壞了便被更換掉。長久下來,就出現所謂的alienation (in a general sense)。無力感導致人無法定立屬於自己的目標,無法看到可能性,視野縮到狹小。下一個stage 便是nihilism。
另外,想說警民分化。這問題5年前便存在,6.12以後變得更嚴重。執法者是建制最直接的embodiment,institution 的化身。制度給予他們很大的福利 eg. 高薪,穩定性,權力etc.。又因他們是制度的foundation,使得世界觀容易極化。他們傾向以制度的一切為着眼點來看社會,比較沒那麼organic。若integration 脆弱,則容易加劇work life & private life 的分離。工作上的自己,跟私人上的自己,重疊範圍會越縮越小,判若兩人。但處於社會,不可能察覺不到social sentiment;當sentiment 與自己的認知有出入,個體便感覺到有被排斥的危機。
應對方法之一,是把自己private life 裏的人都換上跟自己可以圍爐取暖的人,即中間女孩及穩性和理非,甚或是建制。結果是,受不了work life裏的壓力,不用屈服,只要退回private life 的同溫層便可。而private life 與work life 的疏離,導致private life 裏的dynamics 不能有效約束work life 的ego,濫權情況會是很難制止 (btw,這對抗爭者亦適用)。在tribal mentality 裏,tribe 的survival 為優先,異己者是敵人。當社會上兩個tribes 均找不到common ground,便容易產生仇恨與衝突。執法者與抗爭者應對isolation 的方法都只會深化敵我意識。而我認為緩和的方法,當然是在於social integration,但確切地説,是指什麼呢?
改變從來是得來不易,要作很多犧牲。有人犠牲健康、前途、甚至生命。在人群裏,你的決心和意志,極其量是background noise,你也沒太多手段可言,有game plan 也無用武之地,worst case scenario 是死掉 or 被捕。在個人鬥爭裏,人們衝著你而來,你的決心和毅力會遭受嚴竣的挑戰。但同時,你可以maneuvre 的空間會大很多,可以做到的影響亦更具體和實在。失敗的下場就失業而已。雞蛋擲牆,當然會粉身碎骨,徐非你鐵造的,in which case,你想把牆推倒。但牆有很多細縫裂孔,水和空氣很輕鬆就穿過去了。把細菌散播到政權的傷口處;把抗爭從一群人的態度變成每個人的生活。 (7/8)
早幾日努力寫完 本來冇諗住掉出去 想圍内俾d friend睇完打吓牙交就算 (所以用左半書面語寫 同埋好撚長)
但睇住成個紛圍轉變 又覺得你地開始有d "overburnt" 加上今日既失敗
我覺得掉篇野上黎 又有人pick up倒d野既 都可能係件好事
我講既野唔係乜original既野 都只係拾吓人牙慧 連書包都成日拋錯
如果好憎人中英夾雜既 講聲唔好意思先 我寫慣英文 中文好多年冇掂
係上黎9up先用
篇野去到6.21 預左唔啱聽既都入黎屌兩句
\\\
想寫一點關於6.9以後,一連幾天夢到的事的想法。先在此感謝曾經走到街上的,以及付出了生命的所有人。
關於《逃犯條例》的爭議,無須多說。一點是留意到一些在西方體制下生活的人對條例認知流於表面。如打算向外國人解釋修例,請先熟讀草案,並清晰告知對方此乃政治問題 而非法律。議題核心從來都是政治;草案條文看似很正常,但反對聲音從來都是以基於對中國共產黨 (下稱CCP) 的不信任而來。如對身邊的人進行解說,請記着這個骨子裡的原 (解説跟遊説不同;如想遊説,那得用上別的切入點 eg. 經濟)。
6.9夜𥚃 政府的聲明無視了以103萬人在基拙的群眾表態。這以後一個自然問題是:政府何以此強硬態度作回應呢?若非如此"囂張", 可能就不會引發諸如6.12般強烈反彈。在民眾聲勢浩大下,作這種回應,怎麼想也是不智。一説法是,CCP強推,林鄭只是服從絕對命令;一説是林鄭自把自為;另一説是特務論。以上任何説法都完全是無從稽考,但各有其narrative上的影響。如前者places blame on CCP;中間的places blame on 林鄭;後者把林鄭視作苦肉計英雄。無論有否根據,都會有影響人們disposition的可能性。建議"陰謀論 勿認真",笑笑便算。After all,我們掌握的資訊太少。但某些分析倒是可以想想:林鄭的強硬導致台灣政治形勢的逆轉。這不只對台灣 (regional level),甚至對在貿易戰中的雙方 (global level) 都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在我看來,這説明了重要的一點,但不是本文重點。
香港社會心態
寫這篇其實不是想説政治 (in a narrow sense),而是想説説近幾年的一些觀察。中國殖民、資源不均、文化侵略等就不提了。不只因爲they are obvious;它們是一種表徵,是context based,是contingent causes。我感興趣的,是香港社會的本質。隨著事件升溫,開始有多種對運動的反和迷思。當中有人提出對運動缺乏精神領袖一事的疑慮。這讓我想起20世紀初,俄國革命的情況。
當時,俄國社會主義者於農民及工人階級到處散播革命情緒。雖同為socialist,但對於群眾運動的方向及如何執行,卻有多個不同的分歧。那時候,Bolshevism 和 Menshevism為兩大主要派系。Mensheviks 的看法是,並非所有工人皆適合,或願意加入主張革命的政治組織,以該架構從事革命活動。他們認為,只要工人有階級意識,各以自己的方式響應抗爭便可。可是,這段歷史卻是以Bolshevism的勝利作結,何解呢?Bolsheviks 主張革命活動需由少數"職業革命家"主導,群眾的作用極其量是充作工具,由革命家所利用,以達更大目的。在他們眼裏,民眾是愚昩無知的,需要一群精英帶領,像羊群需要牧者一樣。Bolsheviks 的作法很快得到了民眾的支持。在俄國人眼中,這種作法非常符合俄國一貫傳統。即使是在當時的democratic socialists 中,也不乏這主張的人。自19世紀,西方列強相繼進入工業革命黃金時期,沙皇俄國卻依然以生產力低下的落後農業自居。競爭力低下導致國內農民貧困。但即便如此,當時農民並沒有想到要推翻沙皇室 (雖然暴力事件頻生)。因為他們依然對皇室抱持希望,覺得皇室會幫他們從地主手中把屬於農民的土地歸還 (亦因此,Lenin當時的一項顧慮,便是民眾會因一點經濟上的得益而忘記初衷)。對讀過些許歷史的各位而言,這是否有點似曾相識? (1/8)